欢迎光临今时比装修网! 登录 免费注册
置顶回答
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哪些?
1)垫层法
将基础下的湿陷性土层全部或部分挖出,然后用黄土(或2:8、3:7灰土),经过筛后,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;垫层厚度约为1.0~2.0倍基础宽度,控制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.6t/m3,它能消除一定深度内(一般为1~3m)土的湿陷变形,改善土的工程性质,增强地基的防水效果,费用较低。适于地下水位以上进行局部或整片的处理。
2)重锤夯实法
将2~3t重锤,提到一定高度(4~6m),自由下落,一夯挨一夯如此重复夯打,使土的密度增加,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,一般能消除1.0~2m厚土层的湿陷性。适于地下水位以上,饱和度Sr<60%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局部或整片的处理。
3)强夯法
用8t以上的重锤,从10m以上高度自由下落,强力夯击土体。一般锤重10~12t,落距10~18m时,可消除3~6m深土层的湿陷性,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。适于饱和度Sr<60%的湿陷性黄土深层局部或整片的处理。
4)挤密法
是用机械(人工或爆扩)成孔的方法,将钢管打入土中,拔出钢管后在孔内填充素土或灰土,分层夯实,要求密实度不低于0.95。通过桩的挤密作用改善桩周土的物理力学性能,基本上可消除桩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。处理深度一般可达5~10m,造价低。适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的处理。
5)预浸水法
利用黄土浸水后自重湿陷的特性,在施工前挖坑进行大面积浸水,水深不小于30cm,使土体产生自重湿陷,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5mm,从而达到消除黄土的湿陷性。本法需要足够水量,处理时间较长(约3~6个月),同时应注意浸水对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,要求其间距不小于30m。处理后还应进行专门性的勘察工作,重新评定湿陷等级,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。适于III、IV级自重湿陷性场地6m以下的处理,6m以上尚应采用垫层等方法处理,可处理土层厚度大于10m,自重湿陷量Δzs≥50cm的场地。
6)灌筑(预制)桩基础
将桩穿透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层,使桩尖(头)落于承载力较高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,荷重通过桩身和桩尖(扩大头)传到非湿陷性黄土层中。桩的长度和入土深度以及桩的承载力,应通过荷载试验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。处理深30m以内。采用桩基需消耗材料较多,费用一般较贵。适于基础荷载大,有可靠的持力层的处理。
游客 2015-06-21 12:00
2个回答
LUOXIHONG 2015-06-21 12:00
换填土是最普遍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把软弱土层挖方换填好的土层 还有就是排水固结、挤密法,化学固结法、土工合成材料加筋

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。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、碎石土、砂土、粉土、黏性土和人工填土。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。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,常见有石屑垫层、砂垫层、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。
游客 2015-06-21 12:00
孔内深层强夯法、换填垫层法、强夯法、砂石桩法、振冲法、水泥土搅拌法、高压喷射注浆法、预压法、夯实水泥土桩法、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、石灰桩法、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、柱锤冲扩桩法、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。内深层强夯法(DDC)地基处理专利新技术(专利号ZL92114452.0),是先在地基内成孔,将强夯重锤放入孔内,边加料边强夯或分层填料后强夯。孔内深层强夯法(DDC)技术在第52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最高奖--尤里卡金奖,这也是中国地基处理技术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唯一金奖。
其他相识问题